【图解】AI变现争霸战开打!微软如何借OpenAI东风,靠Copilot做世界最强“包租公”?

AI如同新一代Internet,带来巨大破坏与机会。从技术开头,再来是商战接手,第一回合由OpenAI独领风骚,每一个愿意为使用付费的用户和企业,不断叠加进入抛物线成长,炒热话题、股价和关注。第二回合钟声刚敲下,巨头们的战略是什么?谁又会笑到最后?
《AI资源网》邀请你票选哪位巨头胜出?参与投票并订阅电子报的email帐号,就能收到《AI资源网》电子杂志一份!(投票活动连结于文末)

“接下来的1年,微软必须加快部署生成式AI技术的应用,并获得相应的利润回报。”微软亚洲研究院前副院长、中国台湾人工智慧科技基金会常务董事张益肇评论。最直接的受惠来源,会是2023年底推出的“Copilot for Microsoft 365企业版”,将AI助手 Copilot导入Microsoft 365应用程式中,包含Word、Excel、PowerPoint、Outlook、Teams等协助企业用户的工具。

不只针对企业端,微软还加码推出“Copilot Pro”,允许每一名个人用户都能订阅Copilot服务(目前尚未开放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者购买)。用户可以在尖峰时期优先存取GPT-4与GPT-4 Turbo模型,甚至在未来建构客制化的Copilot GPT工具。

Copilot键盘

微软下一步将建构客制化的Copilot GPT工具。

图/ Windows YouTube

iPhone时刻来了?Microsoft 365 Copilot获利看俏

“面对生成式AI技术,微软已经初步找到最符合自身利益的获利模式。”Google前中国台湾董事总经理简立峰指出。

资本市场也看好Microsoft 365 Copilot的发展前景。摩根大通(J.P. Morgan)针对经销商合作伙伴进行的调查显示,Microsoft 365 Copilot在未来30个月内将吸引大量客户采用,已有大约 40%的《财星》(Fortune)100强企业抢先体验初始版本。

来自澳洲的麦格理银行集团(Macquarie Group Limited)则预测,假设累计5%的初始使用率(相当于2,000万名企业用户),截至2025财政年度结束时,微软有机会从Microsoft 365 Copilot产生大约73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(ARR);到了2026财政年底,Copilot产品组合可产生91亿美元收入,以及每股收益达49美分,“基于Copilot的获利潜力,微软股价被低估了。”

就连美国投资银行派杰投资(Piper Sandler)也直接把 Microsoft 365 Copilot比喻为“微软的iPhone时刻”,预测这波生成式AI浪潮可能会为微软带来超过破千亿美元的商机。

张益肇_前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_2024_01_02_蔡仁译摄-2.jpg

微软亚洲研究院前副院长张益肇表示,无论GPT大型语言模型的参数与获利能力,或来自Office套件、电子邮件、OneDrive等的数据量,微软与OpenAI目前仍位居领先地位。

图/ 蔡仁译摄影

2大部署抢滩AI PC年,冲刺SLM、云端战场

除此之外,微软在AI领域还有2大发展值得关注。

一是针对全世界正在关注的新产品型态AI PC,把AI功能整合进个人电脑,这是今年1月CES消费电子展大会上的热门话题。

“2024年会是AI PC年。”微软全球资深副总暨消费者首席行销长尤瑟夫‧梅迪(Yusuf Mehdi)宣告,除了与超微、英特尔和高通合作开发AI晶片,也陆续在 Windows 11电脑键盘上加入新按键“Copilot”,展现要把AI无缝融入Windows作业系统的决心。

不仅如此,“微软研究院一直很积极研发‘小型语言模型’(SLM),将语言模型调整至足够小的尺寸,以便它们可以在没有联网的情况下,放入电脑、手机等终端产品运作。”张益肇指出,相较大型语言模型,小模型的训练速度更快,在处理特定任务时比较有效率。

微软近年AI发展亮点

以微软在2023年12月发表的最新版小型语言模型Phi-2为例,“Phi-2只有27亿个参数,但在各种综合基准测试中,包含常识推理、语言理解、编码等,它的表现都胜过拥有70亿个参数的Mistral及130亿个参数的Llama 2。”一名微软内部高级研究员分享。

张益肇补充,“由你自己训练的AI助理运行在你的电脑上,自动筛选和优先处理LINE、脸书、Messenger、WhatsApp及微信的讯息,还可针对电脑上的其他任务提出个人化建议。”

二是透过提供Azure OpenAI模型(指拥有ChatGPT的云端服务),与各种高附加价值的企业客户建立合作关系。微软目前正与跨国管理谘询公司埃森哲(Accenture)合作,协助企业用户快速上手GitHub Copilot应用,以及与美国最大电子病历及健康纪录软件业者Epic合作处理医疗数据。

微软重点AI产品

微软重点AI产品

图/ AI资源网制作

“无论是微软、Google或亚马逊,现阶段都很需要吸收各个垂直领域的专业知识,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出品质更好的模型,另一方面是巩固云端服务下的企业客户。”Generative AI年会发起人、蜂行资本技术顾问薛良斌指出。

目前看来,微软在这场竞赛中处于优势地位,当年押宝OpenAI绝对是关键。

“这是萨蒂亚至今采取的最佳策略。”《富比士》(Forbes)评论,但其中也存在隐忧,理由是微软相当依赖OpenAI的大型语言模型技术,2家公司的关系非常密切,“如果OpenAI不再是最强大的协作伙伴,那么微软的AI技术研发来源在哪里?”

不仅如此,OpenAI的营运成本相当烧钱,可能连微软也要吃不消。

为了延续生成式 AI冠军的光环,微软确实展开“B计划”。根据《The Information》报道,该公司正在自主研发更平价的AI模型、与Meta的大型语言模型Llama 2上进行合作,参数量或许无法胜过GPT-4,但足够运作一些简单的AI系统,可以为内部节省不少成本。

“微软是一家很精明的公司,他们追求的就是高效。”美国大数据分析公司 Databricks 生成式AI副总裁纳文.拉奥(Naveen Rao)点评。

预见群起争霸,有顶流就有“平替”需求

张益肇也分享,前阵子遇到一名在微软工作的前同事,现在担任线上会议软件Zoom的技术长,对方提到Zoom推出的“AI Companion的人工智慧助理”,透过语言模型协助用户摘要会议重点,以及自动生成文字聊天回应,正式上线2个月就吸引超过12.5万名用户,更重要的是免费,“对方的意思是,不一定要采用最高阶、参数最多的大型语言模型(例如GPT-4),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内容生成效果。”

相较之下,微软需要每名用户支付费用才能采用 Microsoft 365 Copilot,这样一来,消费者愿意采用谁的服务,就很难说。“这就是竞争。”张益肇指出,用AI快速将语音转文字,可能只需要调用智商120的语言模型就能做到,甚至用开源的LLM就好,成本可以更便宜;但假设客户现在要做的是新药研发,当然要采用智商180的语言模型。

“未来会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,我们不太可能只依赖某一家大厂的AI服务。”台大电机工程学系教授李宏毅认为,这是生成式AI的发展趋势:随着技术成熟、消费者需求多元以及市场竞争加剧,不只是微软,各家公司都会试图寻找自己的目标受众,在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经营。

李宏毅_台大电机系教授_贺大新摄影2.jpg

台大电机系教授李宏毅指出,随着AI技术成熟,未来将是一个百家争鸣、锁定目标群众的时代。

图/ 贺大新摄影

责任编辑:谢宗颖

   特别声明    本页内容仅供参考,版权终归原著者所有,若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